掌玩手机网 手游攻略 新游动态 三国志史记(三国志史实)

三国志史记(三国志史实)

时间:2024-07-10 06:33:00 来源:今日头条 浏览:0

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三国战乱结束后,晋武帝司马炎下令陈寿所著,属于官方钦定,很多人把它与《史记》、《汉书》相媲美。


但是明代的《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却远比《三国志》来的高,表现形式也是更多样化,除了固有书籍之外还有说书,影视,戏曲等等,而且另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小说,但它的可参考程度不并亚于《三国志》。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我尝试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解答来说明,《三国志》的史学价值到底如何。

问题一:在古代,编写史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司马炎手下人才济济,为什么独选陈寿来著《三国志》?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1.陈寿是原蜀国旧臣,比用司马炎自己亲信编史显得更公正,更有说服力。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自夸并没有用,别人说你好,才是真正的好;

2.蜀国无史官,所以没有官方史料,但陈寿手里有他本人搜集多年的蜀国史料,与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可以形成三国资料互补。

3.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后,陈寿父亲也遭牵连,被免职并受髡刑(剃发),这种刑罚在当时是非常屈辱的,所以陈寿对蜀汉的爱国情怀或多或少会受此影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4.陈寿的老师是谯周,著名的《仇国论》作者,谯周是益州本土大儒,一直反对北伐,在诸葛亮去世后,著《仇国论》,其主张蜀国应该休养生息,要么不北伐,要么一战定乾坤,但是在邓艾偷渡阴平后,面对三千衣衫褴褛的邓艾军,谯周力权刘禅不战而降,刘禅从之。陈寿在《三国志谯周传》里称赞说刘禅全族能没事全靠谯周的这个主意“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很显然这是站在他老师的立场说话的。但很多人对此却持不同观点,东晋文学家孙绰评价怎么不要脸到这种程度?(何耻之深乎!),东晋史学家孙盛评价谯周为“懦夫”。对谯周来说,其他人怎么说并不重要,只要司马家感激谯周就行,因为他在最大程度上为司马家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蜀国,事实也是如此,司马炎后来封谯周为阳城亭侯,虽然谯周因病最终未能抵达洛阳,但爱屋及乌,陈寿既然是谯周的学生,所以司马炎对陈寿还是很有好感的。


谯周画像

5.陈寿是在蜀汉灭亡后几年,主动去洛阳求官的,这比司马炎直接找陈寿好太多了,对司马炎来说,是你求我,并不是我求你。

基于以上五点,陈寿是无疑是司马炎心中最好的著书人选。


陈寿雕像


问题二:《三国志》一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1.以曹魏为正统。

虽然曹魏窃大汉,司马窃曹魏是事实,但在名义上曹丕是接受汉献帝禅让的,司马炎也是接受曹奂禅让的,所以此过程,司马炎认为,只有三国的正统是曹魏,那么自己的晋朝才是名正言顺的正统。

在陈寿《三国志》中的表现形式为《魏书》排在最前面,以“本纪”来记述魏国的帝王,魏国帝王几乎没有瑕疵;而吴,蜀的帝王则是用“传”这种形式,很明显陈寿落实了司马炎的意图。

2.内容太过精简。

《三国志》全书仅二十多万字,可是其中供陈寿参考的《魏略》就有八百余万字,所以在《三国志》成书后的一百多年后,南朝宋文帝觉得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资料不足,命裴松之作注,添加各家史料,其中《魏略》也是被裴松之引用最多的,注成书之后,由于多家史料的证实,使加注后的三国志客观性就大大加强了,不再是陈寿的一家之言,宋文帝称此注为“此为不朽矣。”我们现在所能买到的《三国志》其实都是裴松之作注之后的,即使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书,对原文和注也都会有明显的区分。

3.刻意回避司马炎祖辈的不光彩事迹。

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属于汉末、曹魏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三国志》中的称呼是“宣王”,这来源于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的谥号“高祖宣皇帝”,但这位宣王出场的次数只有寥寥数笔,所以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痛斥陈寿《三国志》对司马懿父子不敌诸葛亮,屡战屡败,以及篡位弑主等行径的刻意回避,大大赞扬了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忠实记录。

这里略微介绍一下《汉晋春秋》,这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写的一部史书,是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史。


司马懿画像

4.三国志书中尽显作者的矛盾和谨慎

陈寿在著诸葛亮传的末尾,总结了诸葛亮的一生,称为“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在这篇文章中说到诸葛亮长于治军和治国,短于用兵的谋略,遇到的敌人,都是很厉害的角色,加上敌众我寡还进攻,所以连年用兵也没有什么进展(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仔细看这段话是矛盾的,既然陈寿说诸葛亮短于用兵的谋略,却又为何说诸葛亮碰到的是人杰,又如何能做到以自己兵少的劣势去进攻人杰?试想哪个无谋之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诸葛亮后期出祁山对敌的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陈寿说的人杰其实正是司马懿,司马懿久败于诸葛亮,只能坚守不出,最后终于坚持到了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陈寿对此事不好明说,更不能说司马懿不行,但又不能不说,只能模糊其词,偷梁换柱,相信司马炎对人杰这个词一定很满意,可见陈寿在这个点上也是动足了脑筋。

文章结尾陈寿又拍马屁道:“陛下您是个心胸宽广的圣人,对敌国那些个进谏的话,都可以胡乱说说而没什么避讳,所以这就是陛下您圣明的地方。我记录上面的文章,我陈寿真的是好害怕,叩头叩头,死罪死罪。”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在皇帝面前臣子卑微点本也不是什么错,但陈寿你是史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呢?即使做不到春秋时期崔杼三杀史官中,太史公兄弟誓死也要坚守职责的品质和信仰,但也不能卑微到这种程度吧!


诸葛亮画像

综上对两个问题的解答,客观的讲,《三国志》能够成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百姓生存艰难,各国交战导致道路不通,信息阻塞,再加上各国本身对搜集史料不是很重视,所以各种原因导致史料匮乏,在这种条件下,陈寿能够注意搜集蜀国的资料,很显然他是个有心人,但是陈寿后来投身晋官,他写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西晋王朝服务的,这一点有它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

反观《三国演义》,罗贯中可借鉴的除了《三国志》之外,还有诸如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南朝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同时期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朝的《晋书》,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元代的《三分事略》等等,这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是有先天优势的,虽然它的体裁是小说,但是罗贯中也并没有天马行空的脱离基本史料,比如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卒年岁的保留,原有文章的保留(如《出师表》)等等,在保留这些大框架之下加入新的艺术色彩,所以高儒《百川书志》评价《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是非常客观的。

所以总结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读者来说都可供参考,但若读史独信《三国志》,那就颇为偏激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标题:三国志史记(三国志史实)
链接:https://izhangwan.com/news/xydt/1970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更多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7-10
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

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7-10
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

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7-10
小森生活金币不够用怎么办?金币没了不够用解决方法

小森生活金币不够用怎么办?金币没了不够用解决方法[多图],小森生活金币突然就不够用的情况很多人都有,金币没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