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漫展和同人展的区别,其实很简单,你看的本子大都来自后者
诸位朋友喜欢逛漫展么?最近因为情况特殊,所以全国火热的漫展市场暂时停止了,不过实际上国内的漫展行业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好,大展子小展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巅峰时期甚至到了每周都有的地步,规模大的,租用国际会展中心一类的专业场地,人流量动辄几万十几万;规模小的,租个酒店的会议厅就办下来了,到访人数不过几百上千人,但也怡然自得,各有各的乐趣。
逛漫展的人多了,有的朋友又听说了“同人展”这个词,一些漫展老司机还会对于别人把漫展和同人展混为一谈这种行为表示无比生气,漫展和同人展有啥区别呢?其实很简单,你看的那些本子们,大都是来自于各种同人展,严格来说,同人展是漫展的一种,但是漫展的形式却不止同人展。
漫展很好理解,动漫展会嘛,聚集了一堆动漫爱好者,展览贩售的都是动漫相关的东西,而所谓同人展,指的是以同人交流为主要活动的展会,参加的人们都是同人爱好者,比漫展更加硬核,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同人展是日本的comiket,一年两届,已经搞了九十多届了,大家平时看的本子,如果写着c什么什么的,比如c90啥的,就是指的在第90届comiket发售的同人本。
这些同人本都是同人爱好者们自己创作的,售价一般不便宜,不过,基本上都有老司机扫描电子版,然后免费分享到网络上,造福我等小司机。
国内规模最大的同人展应该要算上海的comicup,简称cp,也有不少同人作品发售,包括同人漫画、同人游戏、同人音乐等等,不过基本上没有人扫描上传,想要只有自己去现场买,收藏价值还是不错的。
当然,普通漫展上可能也有同人交流活动的,但是相较于专门的同人展,规模更小,能够吸引到的同人创作者也更少。
早些年,同人展会基本上只有同人活动,比较纯粹,但是其实随着这些年越来越商业化,各种同人展也引进了不少商业活动,包括见面会、厂商展台什么的,像现在comiket上就有很多动漫、游戏相关长衫出展,上海的cp也是如此,厂商参加的很多,甚至不少手游展台还成为了其中最热门的一个,比一些大牌的同人摊位都火。
相对来说,同人展会的参与者们还是比普通漫展更加硬核的,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一般同人展是欢迎同人创作,但是对于盗版无比排斥,而在一些中小规模漫展上,各种卖盗版周边的行为还是挺常见的,毕竟这玩意赚钱啊。
我个人感觉,所谓漫展和同人展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最终还是哪边用的人多,大家就慢慢接受了这个称呼,就好比所谓的“动漫”、“动画”的争论一样,最后哪个词用的人多,就用哪个了。不过如果同一段时间有两个展,规模差不多,一个对外宣传同人展,一个对外宣传漫展,我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去参加同人展。
相比之下,倒是一些主题限定的同人展更加纯粹,比如鬼灭之刃only一类的,这样的同人展的主题只有鬼灭之刃这部作品相关,没有其他别的元素,如果是特别喜欢某部作品,倒是可以去这类活动围观围观。
网友评论:为什么汉尼拔吃人还有人崇拜?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小妹这厢有礼了!
在网络的浩瀚海洋中,总有一些话题如同暗流涌动,引人深思又略带几分不解。最近,“为什么汉尼拔吃人还有人崇拜?”这一问题悄然浮出水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位关注社会心理与文化的社会人士,我深感这一话题不仅触及了人性的阴暗角落,也映射出我们时代对于复杂人性的多维审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迷雾,探寻那隐藏于极端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与社会心理。
经过一番探寻,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汉尼拔吃人还有人崇拜?”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人性奥秘。汉尼拔的形象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他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与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也学会了以更加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最终,当迷雾逐渐散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我们自己,都不过是人性这片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永远在探索、在思考、在成长。
正在观看文章的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咱们评论区见。
“好人一生平安”的求种子行为快要绝迹了?
茱莉亚P丨文
讲几个BB姬最近的倒霉事吧。
这两天居家隔离闷得慌,新游戏的快递送不进来,之前预购的《星之卡比》卡带停在半路上无奈退单,怎么办?只能逮着老番翻来覆去的看,打发时间。
(之前也在编辑部群里聊起。你也许还记得,这是之前讲翻盖手机的文章封面)
说来惭愧,因为我比较懒、图省事,基本都是直接找的各种在线播放的动漫站,当时正在追一个老番,结果突然有天没了。对,是直接没了。
那天晚上我还以为电脑出了问题,来回换了七八个网址全都播放不了,气的要骂娘,后来才知道国内盗版动漫圈基本上所有老番片源都失效了。
番剧下架404很正常,这次倒也不是常见的版权原因,跟叔叔没啥关系。
网上有程序员朋友分析是因为各大动漫站基本都用的腾讯云,结果有个口子关闭,所有的老番都存在里面,连带着跟着一起GG了。虽然不知道可信度有多少人,但老番确实是没了。
不看完吧心痒痒,只能重回BT磁链时代,到各种论坛之类的站点搜罗资源咯。忽然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十多年前伸手党经历,以及后来秋名山飙车,被人追着叫“楼主好人一生平安”的记忆,特别感慨。
(DB=盗版)
说起来,以前都用BT种子来分享资源,现在更流行的开车方式是各种神秘代码,神秘代码的基础是磁力链接。
只需要一段特定的Hash码,并在前面加上一段“ magnet:?xt=urn:btih: ”,就能生成一个可用的磁链,下载到相应的种子文件。
和BT种子相比,这种被很人称之为“神秘代码”的磁力链接无疑更加隐秘,飙车起来也更猝不及防。
(有时为方便起见,会准备带磁链头的txt文档)
可惜互联网的变化速度太快,很难有什么传承。尤其是智能手机带着移动互联网起飞之后,像是镰刀过境,干净利索地把PC时代的脉络延续全部切断。
就像如果今天BB姬要介绍一部动画或者漫画,留言里一定会有人问,要到哪里看?文章图片里的又是什么APP?——资源就应该存在于某个具体APP的播放窗口,在这个时代是如此天经地义。
有时候我上网冲浪也会看到别人争论“安卓好还是iOS好”的问题,总有人拿安卓可以很自由地安装哔咔之类的各种搞颜色APP来举例,认为iOS不能安装所以弱鸡云云。
姑且不讨论这个说法对不对。至少对于绝大多数来说,今日的世界不需要经历什么P2P下载器一不小心给电脑安装2345金山毒霸全家桶的事情,手机的应用市场彻底改变了大家获取软件的方式。
好像下个APP什么都能做到似的。特别是网速超过2M以后,连下载本地都变得不再需要,直接就能在线播放,到最后比的是哪家APP比较强,线上资源多。各种APP的内容对于绝大部分人也完全足够了,甚至多到消化不完。
(连催眠也没有了仪式感)
互联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是把用户给养废了。或者我们换一个更好听的说法,经过产品不断迭代的辛苦努力,终于让所有小白用户都学会如何在线看视频了。反作用也来了。
科技发达了,网速变快了,存储空间更大了……各个APP却构建起信息茧房,将互联网变成护城河。找种子磁链、混论坛、分享资源的行为,没由来地变成一种故老相传的手艺活,就跟村里的老师傅面对工厂流水线一般无力。
结果就是看正版就要买会员,看盗版就忍受各种动漫站APP的贴片广告(算是时间成本),要么干脆不都看——就拿动画番剧来说,如果有什么剧B站没有,A站有,那么绝大部分人不会特地为了一部番跑去A站看,都是想着算了算了,何必麻烦自己……哪怕就点点手指、下载个另一个APP的事情。
(不见秋名山车神踪影)
不过还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经历过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有着混迹各种BT磁链站或者小众论坛的-惯,知道怎么用路由器/NAS挂BT下载,折腾115网盘的离线功能……(解释下NAS,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轻量文件服务器,相当于自己在家建了个网盘,就算外出也能访问硬盘的文件)
“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去APP上播放一段视在线视频,而是去网络上下载回来,保存到自己硬盘的一段数据,就像仓鼠囤粮的本能一样。
(我自己家的NAS,放满了以前搜罗的电视剧、电影)
所以请允许我现在简单把网上冲浪的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消费型”,第二种是“仓鼠型”。后者就像前互联网时代的幽灵,坚信没有什么能比P2P的互联网共享精神更伟大,也没有什么能比自己家的NAS硬盘更可靠。
两类人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
“消费型”需要的是操作简单、随看随放,怎么便利怎么来。
“仓鼠型”需要的是功能可靠、存储稳定,怎么稳定怎么来。
(一旦入坑,容量就没有上限了)
那么怎样才能算稳定呢?
打个比方,之前俄乌冲突不是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响应制裁,关闭俄罗斯当地服务嘛?然后Github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说了这么一段话:
GitHub denies request to block access from Russia, saying \’GitHub\’s vision is to be the home of all developers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意思是说海纳百川,不会BAN俄罗斯用户)
实际上GitHub有不少程序员做的爬虫项目(利用工具扒网站数据),网罗了一些现在已经几乎绝迹的资源。比如有个近10万收藏的人人影视bot,几乎保存了十几年时间里的人人影视的视频BT磁链,能很方便地回顾。
我自己接触过不少,喜欢把字幕文件挂到GitHub上面的汉化项目,关键这些项目都是开放的,不管什么人都能在上面随意浏览、翻阅、下载。就跟各种磁链BT站差不多,简直就是最接近互联网精神的地方。
(GitHub上的人人影视BOT)
(业余时间自己参与过的一个字幕项目,也-惯把文件存储在GitHub上)
当然,你要说类似的地方现在其实也很多,看电子书有Z-Library,看本子去EHentai、Nyaa,有时候我也会逛逛RARBG调剂调剂……
我自己感觉各种论坛BT站扒资源的那段时间离现在也没有太久,不过细算下来也是十几年过去了。对于一些年轻的阿宅来讲,长到感觉又有一辈子那么长,这样的形式真的算得上天方夜谭了吧。
这么说来,各种汉化组、字幕组倒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践行者,担当着“资源世界”与“内容消费者”的架桥作用,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多少变化。毕竟长久处于灰色地带,很容易形成抱团的封闭小圈子-性。
他们有着自己的QQ讨论群,会在各种BT磁链站点进货一手的“生肉”资源,烤制成“熟肉”资源后放出,供更多更大众的消费端使用,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互相间就像两条并行的世界线。
你只能看到网络上各种流传的[XX汉化],像流水线一样每个月不断产出,要问哪里能找,这种事情问不得也说不得,只能靠自己摸索着去找。你也许会好奇这样一个字幕组该有多少牛逼的大佬,那我只能说你要失望了。
视频没有太多制作上的技巧,拿到原片→初步翻译→打时间轴→校对字幕→压制放出,多数情况下只要一个外语合格的校对把关+几个初学者水平的初翻就能开工(不过稍微大一点的组肯定没这么寒酸)。
其实就跟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一样,大家没什么两样,只是字幕组/汉化组对源的需求,决定了P2P那样的去中心化模式。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不变性,也很好的体现在了工具上。
最常见的字幕制作软件aegisub,最近的版本已经是2014年的东西了,依旧有相当多的字幕组在使用,好像从来没变过。
一边是宛若静止的时间,一边是快速更迭的世界。
如今我们的一切都开始跟“云”挂钩,办公都把文件存在云端服务器上,写Word可以用在线文档,视频全都在线观看,甚至连游戏都开始“云玩”了……不断削弱“下载资源”这个动作的存在感。
可以预见,今后倘若遇见一夜之间许许多多的视频消失,页面打上404的情况,绝大多数人首先会在心里想的是“哎呀算了算了,太麻烦了,何必花这个时间”,于是不找不看继续搁置下去——这种迹象总让我有种心里空荡荡的感觉,仿佛失却了什么。
我不知道,但总觉得不对劲,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