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天策 平叛决策是政治性而非专业性的,这使得安史之乱失控。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五件大事之一,影响深远。
短期来看,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结束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战争,造成了一半以上的损失。中国将陷入困境,导致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转至死亡深谷。
中期,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 此后百余年,唐朝中央政府不再有权威,国计民生步入衰退,在诸侯割据的割据统治中逐渐衰落。
从长远来看,安史之乱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之前,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文明总体表现出开拓进取的风格; 安史之乱后,从唐中后期到宋元明清,中国风气转为保守内敛,仿佛从青壮年进入了中年。 老年。
比如,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理意义、连接中华文明和欧亚大陆的西域(新疆),在安史之乱后不久就丧失了,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要等到清朝中期,中原王朝的军旗才能再次飘扬在天山南北。
但安史之乱并不一定要像历史上那样结束。 唐朝本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更好的结果。 八年之难,诸侯割据,根本就没有必要。 中国未来一千年的历史走向将被改写。 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唐朝在平叛过程中犯下了两次关键决策失误,使得安史之乱的破坏力大大升级。
错误一:玄宗想打“政治战争”,逼潼关守军打仗
范阳起兵后,安禄山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南下。 由于玄宗热衷于开疆扩土,所以在北部边境部署了重兵,这条边境从西域一直延伸到东北,长达一万多里。 安禄山一人就指挥了三分之一。 “渔阳莫煽动大地来”,数百年太平的内陆州郡根本无法应对,希望破灭。 起义军从范阳(今北京)打到洛阳,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唐朝东都就失守了。
叛军攻占东都洛阳后,继续西进,目标直指长安。 洛阳与长安之间有一个险要关口——潼关。 欲守长安,必守潼关。 一旦失去潼关,叛军就可以进军进攻长安。
镇守潼关的是在西域有着传奇经历的安西军统帅高仙芝。 从洛阳撤退的另一位安西军统帅封常清也在潼关与高仙芝会合。 两人联合后,认为叛军势力太大,无法正面作战,只能凭借潼关有利的地理位置坚守。
坚守平关的策略果然奏效。 起兵以来所向披靡的叛军,在潼关前碰壁,再也无法前进。 唐骏终于稳住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玄宗并不满足于此。 他希望的不是坚守,而是进攻,用进攻来消灭叛军,镇压叛乱。 因此,他最初给高仙芝的命令是东进,而不是守关。 封常清洛阳之败,导致东都失陷,高仙芝放弃了潼关以东、洛阳以西数百里的土地,这让玄宗非常愤怒。
在监察员卞令诚的建议下,玄宗启动了问责程序,高仙芝和封常清竟然被斩首。 战乱时刻,唐军失去了两位堪称“西域双珠”的名将。 随后,玄宗任命养病在家的老将哥舒翰为帅,将已经抵达长安的援军交给哥舒翰指挥,向潼关进发。
哥舒翰到达潼关后,依然遵循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策略。 此时,在叛军大后方河北,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唐军攻城夺地,频频得手。
安禄山无法攻克潼关西进,担心后方根据地遭到袭击。 安禄山在洛阳忧心忡忡,咒骂那些劝他造反的高贵冷峻的谋士:“你们年年教我起兵,说你们有完美的谋略。现在,有什么办法最好处理这件事吗?不要”别再来看我了。”
禄山大惊,召来高尚、颜庄责备他说:“你们教我谋反数年,以为安全,如今守潼关,数日不能进军。”月,北路断绝,诸军齐心,我必须阻止卞、郑。” 州就那么几个,哪里安全? 以后别来看我了!”——《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但玄宗仍不满意这种情况。 他仍要求潼关守军进攻,从叛军主力手中收复洛阳。 哥舒翰于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上任,一直到次年六月。 最后经不住玄宗的再三催促,无奈出兵。
哥舒翰的军队出征野战时,被久经征战的精锐叛军击败,彻底溃败。 随后潼关失守,长安城门大开。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玄宗放弃长安逃蜀,杨贵妃马嵬婆死了。
当平叛形势向好,前线三位经验丰富的主帅高仙芝、风常清、哥舒翰都一心坚守的时候,玄宗为何还要强行进攻,破坏好局呢? 要知道,创建了中国古代社会巅峰的开元王朝的玄宗,论悟性和能力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他晚年虽然贪图安逸享受,但智商却没有下降。
因为玄宗在做决定的时候,并不是纯粹从军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对于玄宗来说,安禄山是他最信任的将领。 多年来,大臣们多次提醒安禄山他的反叛意图,玄宗却置之不理。 结果安禄山叛乱,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 在位四十多年、一向孤高的玄宗,心理肯定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他曾经创造的盛世有多么辉煌,他对自己的政绩和声誉有多么自豪,他对安禄山的好感有多么深,现在他内心受到的影响有多么严重。 因为这次叛乱将不再展现出他有学识、能干、能干的形象,也会毁掉他千古帝王的历史地位。
在玄宗心目中,现在唯一能恢复自己形象和威望的方法,就是尽快平息这场叛乱。 他想让世界和子孙后代看到叛军和朝廷正在互相争斗。 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我永远是一位英明非凡的皇帝。
当玄宗将稳定自身形象和威信的政治诉求纳入决策时,他不能再单纯从军事角度听取前线将领的建议。 政治因素干扰专业决策,导致唐朝错过了扭转战局的第一次机会,世界陷入了更持久的动乱。
错误二:肃宗想打一场“政治战争”,先恢复两都,然后迁往河北。
玄宗逃蜀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在军中继位,是为肃宗。 玄宗成为太上皇。 肃宗整顿灵武军马,主持平乱大局。
虽然前期行动仓促,惨败,长安、洛阳陷落,但唐朝全面动员后,在军事实力和资源方面仍比叛军有明显优势。
肃宗第一智囊李密据此策划了大战略:李光弼率军在河北叛军根据地附近作战,郭子仪率军作战在河东(今山西西南),肃宗率军讨伐河北叛军根据地。战于关中。 这样一来,叛军兵力不足、左右支援有限的劣势就会暴露出来,而他们的精锐则要在绵延千里的前线来回救援,就会被筋疲力尽的。 叛军疲惫不堪后,唐军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了叛军范阳的老巢。 如果叛军的根据地失守,前线就很难坚守。 到那时,唐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克长安、洛阳了。
电视剧李泌
按照李密的战略构想,唐军可以在两年之内彻底消灭叛军,平息叛乱。 然而,在这个概念中,长安和洛阳直到最后都不会被收复。
肃宗与李泌多年交好,对他十分信任,几乎听从了他的话。 肃宗最初很欣赏李泌的平乱之策。 但当四面八方的援军齐聚灵武时,手握重兵的肃宗却改变了主意。 他不想派主力千里迢迢赶到千里之外的河北,先拿下范阳。 首都长安距此数百里。 若欲攻,先攻长安。
李密先向肃宗分析了取长安的利弊。 如果现在进攻长安,我们一定能拿下。 然而,叛军老巢并未被攻克。 战败后,他们休息了,又继续战斗。 目前尚不清楚战斗会持续多久。 肃宗无法反驳李密的分析,但他仍然坚持攻打长安。 于是我找了一个很大的理由来搪塞:只有先拿下长安,才能迎到太上皇回来,父子才能团聚。 就是这样。
决定西军休整,李密请求按计划先从安西、西域出兵夺取东北,然后再返回潭南攻克范阳。 其曰:“今众已集,将帅已至,当乘兵攻其心意,引兵东北千里,岂不是迂回先攻下范阳?” ?” 他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直接用群众来攻击他们了。” 必须攻克这两个首都。 然而,盗贼更强大,我又会被困住。 这不是长久之计。”他说:“为什么?”对他说:“我们现在所依靠的,都是西北守寨的士兵和胡人的士兵。 它们耐寒。 而如果他们畏惧炎热,如果趁着新来的兵力去攻击庐山的老师,那他们肯定会惨败。 两京春气已深,贼将收余逃回巢穴。 关东地热,官兵困思。 回来吧,别留下来。 贼人已休整部队,等待官兵离去。 他们肯定会南下,但征战却没有结束。 若不先在寒冷的乡村用之,除掉巢穴,盗贼将无处可归。 ,永远不会结束。”它说:“我深深地热爱黎明和黄昏,不能等待这结束。”——《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按照肃宗的部署,唐军很快收复了长安、洛阳。 然而,情况正如李密所预料的那样。 随后的战争旷日持久,又持续了六年才勉强平息。 而且,由于河北地区的叛军势力还相当强大,在叛乱后期,唐朝在接受了一些叛军将领的投降后,无法消化和整顿他们,只能让他们继续指挥自己的军队。拥有军队并担任节度使。 。 诸侯割据的局面就这样形成安史之乱天策,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演变为五朝十国。
肃宗难道不知道李密的策略在军事上更可取吗? 当然不是。 否则的话,对于李密的分析,他会给出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仅仅用迎回太上皇的原则。
肃宗之所以坚持先取长安,其实也是有政治原因的。 肃宗在灵武主动继位。 虽然玄宗后来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但肃宗仍然迫切需要一场大胜,以树立威望,巩固皇位。 长安是各方仰视的都城。 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干部群众此时都盼望着正式的军队。 没有什么比长安更具象征意义,也没有什么比长安的迅速收复更具政治价值并巩固肃宗的地位了。
结果,政治选择再次成为优先考虑,而军事上更有利的选择被放弃。 代价是战争大大延长,留下了封建城镇,延续了两百年的遗产。
———————————————————————
作者《安西护法》: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担任省党报政经记者十余年。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居家蹲研究所”
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攻略:第四章归真4-5八回合图文通关教学[多图],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怎么样八回合内通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