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先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但《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未给他立传,生卒年代不详。他是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他很有气节,不仅诗好,人的品格也好。安史之乱时,江南比较安定,不少文人纷纷逃到江浙一带避乱,张继也到了苏州。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于是写出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他写的是江南深秋夜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全诗集中在一个“愁”字之上。若问:诗人愁从何来?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二.一点重要说明。对于这首诗,有人作出一些奇怪的解释,还称为“新解”。这里,只简介其中主要的几种说法。一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二是说,“渔火”,不是指渔船上的灯火,而是指一同打鱼的伙伴;三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山或乌啼镇;四是说,“愁眠”,与忧愁、睡眠无关,而是指一座山,这座山就叫愁眠山。
现在,笔者要表明态度:一是上述说法没有能够说服人的根据;二是如果上述说法正确,那么,张继所写,就绝不是诗,而是几个地名的罗列。
三.解释部分词语: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 )门外。有人说原名封桥,因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而改叫枫桥;也有人说,原来把这座桥叫封桥,其实叫错了,是张继纠正过来,才叫枫桥的。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乌鸦啼叫。
4.霜满天:霜不会满天的;说“霜满天”是形容天很冷。
5.江枫:江,指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6.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
7.对愁眠:用拟人的手法,写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都陪着忧愁睡眠。
8.姑苏:指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代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曾住在这个寺院。
10.夜半钟声:现在的寺庙一般情况下,半夜是不敲钟的,但唐代有半夜敲钟的惯例。
四.赏析这首诗。
1.有声有色,声色互衬。
先说有色。全诗写的是江南深秋独有的夜色:月亮之色、乌鸦之色、夜空之色,以及枫树与渔火之色。但这几种颜色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映照的。它们共同铺陈出一幅秋季凄冷而寂静的景象来。
再说有声。虽然只有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这突然而来的钟声却惊动了将睡未睡或惊醒了刚刚入睡的诗人。那么,此时此刻,这声音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最后说声色互衬。如上所述,秋夜的颜色是凄冷而寂静的,而“夜半钟声”一下子不仅惊动了诗人,而且撕裂了凄冷而寂静的夜景。这钟声不仅没给秋夜带来些许生气,更没给诗人带来丝毫的慰藉;恰恰相反,它响过后,只能使秋夜更加凄冷与寂静,使诗人愁从衷来,彻夜难眠。这就是声中有色,色中有声。
2.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先说有动。“月落”是动,是说月影在移动;而“乌啼”与“夜半钟声”也是动,不过说的是声音的传播。
再说有静。“江枫”与“渔火”是静,“寒山寺”与“客船”也是静;不过,前者是形容景致,而后者则是显示处所。
最后说动静结合。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诗人不仅做到了动静结合,而且在有意无意中,表现出动动结合与静静结合的艺术。你看,“乌啼”停歇不久,诗人刚刚入眠,“夜半钟声”就“当当当”地响起来,声声入耳。这是一种何等催人泪下的氛围呀!再看,诗人在“客船”上睡眠,而“寒山寺”偏偏就在“客船”的附近,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可这些有动有静的形象与声音又相互交错在一起,让我们的诗人怎么熬过这个慢慢长夜呀!
3.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一个字:“愁”!这就是诗人集中抒发的情感。而诗中除了明明白白写出的“愁”字之外,出现在读者眼前与耳边的,都是围绕这个“愁”字而来的形象和声音。也许有人说:“月落”与“乌啼”固然会使诗人落泪,难道美好的“江枫”与红色的“渔火”也会使诗人难过吗?是的,何止难过,它们更会勾起诗人对过去、对将来极其复杂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只能使他愁上加愁,这愁恐怕连“客船”都难以载得动呀!至于那“夜半钟声”传到诗人耳中,究竟会产生何种效果,笔者真的不忍猜测。总之,这都是一种反衬艺术。当一个人高兴时,看见什么都是美好的;当一个人难受时,听到什么都是伤心的。这就是情景交融。
有两个信息,有的读者也许不知道。笔者拜谒过寒山寺,也翻阅过一些有关寺庙敲钟的资料,所以,文章结束前,我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写在下面,供读者参考。
第一个是关于寒山寺与寺里那口钟的信息。据说,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南朝梁代。寺中原来就铸有一口钟。《清一统志》载,到了唐代:“相传寒山、拾得尝至此。”(意思是说,寒山和拾得两个和尚曾经到了妙利普明塔院)此后就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和拾得都是当时的高僧,都有诗集传世。传说,那口钟声音格外洪亮,夜深人静时响起来,苏州城内十几里的地方都能听得见。张继所听到的大概就是这口钟发出的声音。
至于寒山寺钟,从唐代至今,已铸了好几次,我们现在只说明代嘉靖年间所铸之钟。对此,虽然说法很多,但共同的证据是,明代嘉靖年间所铸的钟确实是落到日本人手中。1905年我国重建寒山寺时,要求日本归还古钟。寒山寺里的解说人员告诉拜谒者:日本有位叫山田的僧人,曾历尽艰辛去寻找那口古钟,结果始终不见踪影。最后日本友好人士出资铸了一口比失踪古钟小得多的青铜乳钟,送归寒山寺。笔者见到了这口钟。
第二个是关于在唐代寒山寺是否夜半敲钟的信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认为,张继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主观想象。他在《六一诗话》中批评张继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还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意思是说,诗句写得很好,怎奈半夜不是敲钟的时候。其实,倒是欧阳修弄错了。后来,不少人用唐代诗人写的诗来反驳他,证明张继没错。如白居易的《宿蓝溪对月》中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的句子;于邺的《褒中即事》中也有“远钟当半夜,明月入千家”的句子。而且,笔者看到现代的一些人的文章,作者就说,他亲耳听到过现今寺庙传出的半夜钟声。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把古诗唱给你听| 《枫桥夜泊》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赏析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来源:江西教育网综合整理
编辑:吴从楠 图片设计:淦纯(实-)
责任编辑:卢坤霞 审核:罗运锋
标题:月落乌啼霜满天—歌词里有月落乌啼的歌
链接:https://izhangwan.com/news/gl/44974.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