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逃亡 曹魏的都城是许昌还是邺城在哪里?
由于本人天赋浅,后期懒,本回答的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抄袭宋杰老师的书《三国兵战略要地之争及攻防策略研究》的原文。 部分内容参考其他资料补充或修改。 入侵和删除。
概述
曹魏代汉正式建国后,共建“五都”,即: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郡。
其中,严格意义上的曹魏都城只有邺城和洛阳存在。 许昌虽然在曹丕时期起到了临时都城的作用,但并不能算是曹魏真正的都城。
现将曹魏的“五都”描述如下:
谯县是曹魏夏主曹氏的出生地。 曹操、曹丕都是谯县人。 乔县曾是曹魏征讨孙氏的军事中转站。 从文人的特点来看,曹操、曹丕父子似乎都有一些乡土情怀。 建安十三年(208年)年底,曹操在赤壁大败,退守江陵短暂停留。 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率部前往谯县休整。 当年秋七月,曹操率军驻扎合肥,冬季十二月返回谯县。 建安二十年(216年)十月冬,曹操南征孙权,十一月到达谯县。 延康元年(220年)六月,曹丕率军南下。 七月甲午日,大军驻扎谯县。 曹丕设宴宴请六军及家乡父老,并于丙申日拜谒曹氏陵。
长安是西汉的旧都,但魏朝在五都中地位一般。 但由于它靠近蜀魏边境,又是抵御蜀汉北伐的前沿阵地,因此作为军事重镇意义重大。
邺城是曹魏最初兴盛的地方。 曹操平定袁绍后,在此设立巴府。 曹操即位为魏王后,邺城成为魏国的都城,也是曹操时代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许昌东汉时称许县,汉献帝迁都后改为许都。 从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到建安九年(204年)攻克冀州,曹操的根据地一直在许都,与汉献帝同处一处。汉。 曹丕取代汉朝后,更名为许昌并建都。 魏末,许昌的政治、军事价值很高,有宫殿、粮仓、兵工厂(部分图书馆)。 其整体地位可能仅次于洛阳。
洛阳是东汉旧都,毁于董卓战争。 从曹操开始,曹氏家族就一直致力于洛阳的建设。 曹魏取代汉朝后,洛阳被称为“王都”或“中都”,是曹魏帝国的正式首都。
如果下面的内容太长看不懂,可以到此为止。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占领颍川、汝南,立即定居徐州,解决军队供给问题。
徐县是颍川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曹操接受了董昭等人的建议,于建安元年九月将汉献帝及其官员的都城迁至徐县,并更名为徐县。 但此时的许都名义上是汉都,而非魏都。
因此,曹魏的第一次崛起应该是从邺城开始的。
1、邺城——曹氏龙兴、魏朝姬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 次年正月,攻克袁谭,基本平定冀州。
东汉时期,邺城是魏县乃至冀州的首府。 它不仅是一座商旅云集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 因此,曹操平定冀州后,逐渐将邺城作为自己新的根据地。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建城市、修筑水利、安置移民、安置官兵家属,并成立了行政决策机构“八府”。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邺城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使其取代许都,成为现实意义上的都城。 他们也为曹氏建立魏国并逐步取代东汉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返回邺城。 从此,他开始大力集权。 《资治通鉴》载:
六月,三公官被革职,宰相、监察御史复职。 癸巳,以曹操为相。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正月,曹操平定马超、韩遂之乱后,《三国志·武帝年谱》记载:
……公子回邺。 皇帝命众参拜不点名,入朝不急,剑履入宫,正如萧何的故事。 ……斩断河内的当阴、朝歌、临澧,斩断卫国、敦丘、东武阳、东郡的发干、离涛、衢州、南河、广平、巨鹿的任。 城),赵迁相国、邯郸、益阳,以利魏县。
【注:括号内是《三国志》原文的衍生词。 原文为《广平任城》,《三国要地之争及攻防策略研究》据此而误。 本注释本参考方北辰的《三国译注》和杨耀坤、解克伦的《二十四史·三国》对此答案进行修正。 】
扩大蔚县15个县
东汉魏郡辖有15个县,这次又增加了15个县,相当于数量增加了一倍。 此时魏县以邺城为中心,疆域东至山东西北部,西至河南中西部的岐水河流域,北至河北中部,南至黄河。 方圆一千里,是冀州最大的。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成功迫使汉献帝同意扩大冀州疆域。 同年五月丙申日,汉献帝派御史西禄到邺城,封曹操为卫公,分封冀州十郡为封地。 据袁弘《后汉实录》记载,汉献帝下旨,指示曹操照旧领冀州牧,并加置九锡。 “魏国在宰相以下设置了一批大臣和官员,就像汉初的诸侯王制度一样。”
当年七月,曹操在邺城建立韦社稷祠。 冬十月,魏县大片领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设一名校尉管理治安。 十一月,初设尚书、侍中、六卿。 至此,邺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魏国都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曹操晋升为魏王,距离继承汉朝仅一步之遥。 此时,邺城正式成为魏国的都城。
我们从军事行动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在整个曹操时代,邺城长期处于核心地位: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平定冀州,八月前往幽州,冬季十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征讨并州高干。 八月,灭海盗关城,到达淳于。 次年二月,从淳于回到邺城。
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上攻克乌湾三县,次年春天正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曹操西征关中。 平定叛乱后,于次年正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冬,曹操南征孙权,次年四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曹操再次南征孙权。 10月份他从合肥回来,本该回到叶城。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 同年十二月,曹操离开南郑,次年二月返回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十月冬,曹操再次征讨孙权,次年三月“王率军还”。 结合《三国志》、《三府绝录》等史料可知,曹操回程的目的地应该还是邺城。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留守邺城的太子曹丕继位。 当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正式建立曹魏帝国。 此后,曹丕、曹睿父子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帝国中心迁至洛阳。 叶城完成历史使命,退守二线。
2.洛阳——汉魏古城,两朝帝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出兵西征刘备,同年九月抵达长安。 汉中之战后,曹操于次年十月率军从长安返回洛阳,随后亲自率军南征关羽。 未至,黄攻于禹,败之。禹逃,任围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操再次返回洛阳。 当月庚子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清代学者王明升认为,曹操时代末期,魏国都城已从邺城迁至洛阳:
黄初二年《文帝年谱》引《魏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其实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并不长,而乔特又是太祖故里,所以辽穆才是都城。 ,没有一个是全部。 真正的都城是徐、邺、洛儿。 建安元年,曹操开始从洛阳迎帝,迁都徐州,这在《武帝尚书》中有记载。 每次出征,活动结束后,他常常写下“公还诺”。 九年袁氏灭亡,迁都邺。 虽然唱片下方多次写有“功归邺”或“至邺”,但一直没能直接透露出让观者眼前一亮的文字。 二十四年写《回洛阳》,二十五年写《回洛阳》,下写《王卒于洛阳》。 当他的儿子皮接受禅宗王位并成为真正的皇帝时,他们都在洛。 盖操末年,从邺迁洛。
然而,为《三国志》撰写评论的鲁弼先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王氏于建安元年迁都徐州,后又迁都邺、洛阳。 然而,陈的“志”和范的“数”都不见了。 殊不知《魏略》中所说的五都是魏国的五都,不是韩的五都。 蜀草归邺,冀州牧本治邺; 若回洛阳,大军必去。 《吴记》中的建安二十四年,还有“还军长安”的文章,但是否可以说迁都长安呢? 据《文记》载,延康元年筑坛,以引日受禅。 黄初元年,先在洛阳宫安营扎寨,幸得洛阳。 这是因为徐迁洛,不如王迁邺、洛。 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牢牢转移到曹氏手中,但仍被视为汉朝正硕,是曹操无法阻挡的。 这就是汉朝的迁都。 王先生失言了。
一般来说,王氏“从邺迁邺”的判断还不错,但至于曹操晚年是否“从邺迁洛”,陆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
首先,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夏侯渊,荆州对关羽围攻襄樊十分担忧,所以在第一次“还洛”后立即南下救援曹仁。 曹操此时应该担心了——如果他仍然选择返回邺城休息,曹仁可能就彻底惨了。
其次,曹操第二次返回洛阳后不久就病逝了。 清代学者何焯根据陆机的《魏武帝随笔》和诸葛亮的《正义》认为,此时曹操的健康状况堪忧。 这大概是因为曹操来得太晚了。 回到叶城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曹操后期真的定都洛阳,为什么还需要太子曹丕镇守邺城呢? 从古人的政治行为来看,这太不合理了。 史籍中还记载,曹操死后葬于邺城外的高陵,所以此时的魏都显然仍是邺城。
对于曹操时代洛阳的建设情况,当代学者潘敏中的研究结论是比较中肯的:可以肯定的是,到魏武一世末期,汉代以徐为都,魏以邺为都。它的首都。 洛阳整体地位不如徐、邺。 但出于长远考虑,曹操已经开始重建洛阳。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驻守关中、平定河东等地叛乱的钟繇数次移居洛阳。 曹操西征汉中后,将八万多汉中人迁往洛阳、邺等地。 城市安置。 《魏晋世语》还记载,曹操从汉中回到洛阳后“筑师殿”。 这些都是曹操重建洛阳的证据。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率军南下之前,仍居住在邺城。 同年十月,曹丕受禅为卫皇帝,改元为黄楚。 洛阳宫建于十二月初,直到当月五五日才来到洛阳。
此后,曹魏的政治中心逐渐从邺城转移到洛阳。 曹丕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洛阳的地位。
一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洛阳修建宫殿。 后来,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对此,鲁碧先生总结道:
(曹丕)皇初二年建凌云台,三年建灵芝池,五年建天元池,七年三月建九华台。
曹丕晚年,多次南巡、东巡,并于黄初四年(223年)三月、五年(224年)三月、正月三次返回洛阳。第七年(226)。 洛阳是曹丕的常居地,也是诸吏治事的地方。
二是继续移民富民洛阳地区。
《魏略》记载,黄初二年(221年),曹丕下诏:
李石标,西至益阳,北至太行,东北至阳平,南至庐阳,东至郯县,为中都之地。 命天下听内迁,五年恢复,然后再恢复。
除了平民之外,士兵的家属也在迁移者之列。 例如《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记载:
皇帝欲将十万士族从冀州迁至河南。 当时蝗虫饥饿,群臣都认为不可能,但皇帝的愿望却很强烈。 ……皮说:“如果现在搬走,我们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没有东西吃。” 皇帝遂将其中一半移走。
根据这份史料,从魏国旧都邺城所在地冀州迁至洛阳的“士族”应该有五万左右,就像曹操将士族迁往邺城一样。
三是降低邺城的地位。
黄初二年(221年)正月,曹丕下令将原魏县分为两部分:东部为阳平县,西部为广平县。 这样一来,魏县首府叶城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就降低了。
此外,黄初五年(224年)夏四月,曹丕还在洛阳设立太学,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洛阳作为都城的教育功能。 《三国·魏书·文帝年谱》载:
夏四月,设立太学,制定五经班试办法,任命《春秋谷梁》博士。
然而,魏文帝末年,曹魏祠堂仍滞留在邺城,没有迁出。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于太和元年(227年)在洛阳建祠。 太和三年(229年)竣工,曹氏祖神也随即迁至洛阳。
《三国志·魏书·明帝年谱》载:
当初,洛阳宗祠尚未建成,神在邺庙。 十一月,庙宇落成,太常汉纪举行祭典,迎高帝、太帝、武帝、文帝到邺。 十二月,季丑到来,将安公祀于庙中。
至此,洛阳彻底取代了邺城的政治地位,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硬件齐全的都城。
3、许昌——建安,汉朝都城,曹魏陪都
如上所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迁都后,徐县更名为徐都。 直至建安九年(204年),这里不仅是东汉最后的都城,也是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在世时,以许都为核心,多次进攻张绣、袁术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时,曹操驻扎在前线,于是安排荀彧留在许都,负责城池防御和军队后勤补给。
然而,建都徐州后,徐州却屡次爆发反曹操的叛乱。 虽然涉案人员全部被杀,但这难免让曹操心存芥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季本、耿吉、魏璜等人攻打徐氏后,曹操极有可能杀掉不少汉朝官员曹操大逃亡,进一步疏远汉皇帝,徐氏的地位也随之下降。跌到了谷底。 因此,当关羽在中国强大的时候,曹操甚至考虑过将皇帝迁往河北,以避免关羽的势力,而且他也不介意暂时放弃许都。
220年曹丕得禅后,大概曾短暂将“徐都”改回“徐县”。 黄初二年正月,曹丕下旨,改许县为许昌县。 这就是“许昌”地名的由来。
虽然许昌从未成为曹魏的正式首都,但因其对曹氏父子特殊的政治意义而被曹丕指定为“陪都”。
曹丕在位时,曾多次巡视许昌(宫殿)。
黄初二年(221年)十二月,曹丕“东行”,次年正月庚午日“访许昌宫”。
黄初三年(222年)二月,曹丕应在许昌宫接见了鄯善、龟兹、于阗等国的使者,并派使者重新与西域联系。
当年三月甲午日,曹丕巡视相宜。 次月癸亥日回许昌宫。 八月,曹丕行于许昌,会见因道路断绝而降魏的蜀将黄权等人。
黄初四年(223年)九月甲辰日,曹丕再次“访许昌宫”。
黄初五年(224年)三月,曹丕从许昌返回洛阳,七月又东巡,“幸访许昌宫”。
当年八月,曹丕乘龙舟,亲自率水师南下,先后巡视寿春、广陵等地,十月冬回许昌宫。
黄初六年(225年)三月春,曹丕游览昭陵,并于当月乙巳日返回许昌宫。 大约半个月后,新卫日,曹丕率舰队再次东进。
次年春天正月,曹丕打算返回许昌,许昌南门却无故倒塌。 怀恨在心的曹丕选择返回洛阳。 当年五月丙辰日,曹丕病重。 处理好后事后,次日(定巳日)在洛阳去世。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魏文帝末七年,由于洛阳还在建设中,曹丕经常在许昌处理一些军国大事。 许昌作为陪都,发挥了“临时都城”的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许昌及其周边地区曾是曹操耕种、积粮的地方,除宫殿外,还有粮仓、兵工厂,因此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被曹丕作为他的据点之一。打败吴的根据地。
一直到曹魏末年,许昌的军事实力都不容小觑。 高平陵事变期间,桓范劝说曹爽、曹熙兄弟迁往许昌,以许昌为根据地,伺机反击司马氏。
据《魏略》记载:
范又对习说:“……我现在要去许昌,但只留半夜。留守许昌别库,容貌是假的。我的忧虑应该是粮食,我身上还盖有农业部长的印章。”
《晋阳秋》与《魏略》略有不同:
桓范临走投奔曹爽时说道:“司农大印在我手上,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开仓吃饭。”
史料中桓范的话佐证了许昌拥有兵工厂和粮仓的事实,也再次说明了许昌在曹魏末年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资料:
宋杰:《三国重点地区争夺与攻防战略研究》,中华书局,2020.1
杨耀坤、解克伦批注:《二十四史·三国志》,巴蜀出版社,2013.9
方北辰译注:《三国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2
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攻略:第四章归真4-5八回合图文通关教学[多图],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怎么样八回合内通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