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之战(30)——转瞬即逝的“飞行火流星”:日本海军B7A2流星舰袭击简传
2013年,日本模型制造商长谷川制作了日本海军爱知B7A2“流星凯”舰载攻击机(又称流星11型)的1/48限量版模型。 印章画为日本海军。 第三航空舰队第752海军航空队攻击第五航空队3号机,垂直尾战术编号752-03。
2018年,长谷川还生产了同队的24号机。
该部队在千叶县东北部太平洋沿岸的海军香取空军基地完成训练后,于1945年5月12日转移到千叶县东京湾东海岸的海军木更津空军基地,直到1945年12月12日为止。战争。
“流星”诞生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舰载机主要分为俯冲轰炸机(舰爆)和鱼雷攻击机(舰攻)。 然而,随着美国军舰的防御能力日益增强,日本军舰舰载轰炸技术标准只能携带250公斤的穿甲弹。 不足以对美国舰艇造成致命打击,甚至无法瘫痪力量。 因此,需要更强的威力来携带更重的穿甲弹; 舰艇攻击需要更快的飞行速度和灵活的飞行性能,才能突破密集的防空系统。 火网,这需要更强的身体结构。
在这种需求下,舰爆和舰攻击之间的技术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使得海军产生了统一飞机机身的想法。 另一方面,维修人员在维修船舶、飞机、发动机时,各种型号的发动机样式不同,不能通用。 导致舰载机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可能被返厂或就地废弃。 操作空间有限的航母人员希望简化飞机的操作。
因此,1941年10月,日本海军提出了将这两种机型合二为一的“第十六试验舰攻击机”,并委托拥有丰富海军舰艇攻击机研制经验的爱知飞机株式会社进行研制。 。
这种实验机要求集舰爆和舰攻击功能于一体,集俯冲轰炸、鱼雷攻击、水平轰炸等三种作战能力于一身。 当部署在容量有限的航母上时,可以做出更加灵活的战术配置。
流星攻击舰的设计目标是结合速度(最高速度比零战52型稍快)和火力(主翼上两门20毫米99式20二号固定炮和一门13毫米2 类型 1 在后面)。 三挺旋转机枪)、可控性(可与零战52式相媲美)和防护力(是日本海军唯一配备防弹装备的攻击机)。 除了能够对舰和对地攻击外,它还可以参加空战。 而不是直接等死。
该机预计将取代中岛B6N天山攻击机和海军航空技术厂D4Y彗星攻击机。 与九旗、天山舰的三座结构不同,该机为两座结构。 这是因为原来的两座攻击舰足以完成任务。 过去,攻击舰需要同时执行侦察任务。 不过这个角色在这架飞机上已经被取消了,彩云舰侦察机负责专职侦察,所以侦察兵的位置就不再需要了。
由于功能一体化,虽然被称为攻击机,但被日本海军采用后,却以单引擎暴击机的“星”字命名,而不是遵循“山”的命名规则用于攻击机。 型号代码B7A是指由爱知飞机公司(A)开发和设计的第七(7)架日本海军舰载攻击机(B)。
爱知飞机的设计和建造于1942年1月开始,5月设计完成。 12月,“第十六试验舰攻击一号原型机”出厂。 虽然试飞成功,但不出所料,无法达到日本海军设定的目标。
例如,舰体被海军判定为过重:自重3吨,第十六试验舰攻击一号机的轰炸标准重量超过5吨,超出了其弹射能力极限。海军航空技术工厂弹射器正在试制,舰艇着舰系统致动装置无法使用现有型号,新设计的三式着舰制动装置仅装备在“大凤”号和“信浓”号两艘航母上,并且部署条件极其有限。
不得已,爱知工厂只能删除弹道防护设备、空战襟翼等装置,还被要求在外翼上增加内翼槽等附加设备。
经过大量修改的 Type 16 Type 2 原型机于 1943 年出厂,并于 1944 年 4 月以 (后来称为 -11 或 Kai)的名称生产。虽然 Kai 解决了许多问题,但仍然未能满足海军对舰载的要求飞火流星,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由于尺寸太大,无法部署在当时现有的航母上,日本海军新一代舰载机:爱知B7A流星攻击机、三菱A7M烈风战斗机(17试舰载战斗机)、中岛C6N Saiun舰载侦察机(17架试验舰载侦察机)预计将搭载在新建大型常规航母上; 如“大凤”、“信浓”、云龙改型(“生驹”、“鞍马”等)),在“伊吹”号角上方。
本期最后阶段日本海军航母舰载机列装计划及设想的详细内容,请参见本期之前的文章。
然而,“大凤”号于1944年6月19日被“鲭鱼”号潜艇(USS,SS-218)的鱼雷击中受损,并因油气泄漏而爆炸沉没; 1944年11月29日,“信浓”号首次航行时,被“弓箭手”号潜艇(USS,SS-311)发射的6枚鱼雷击沉; “生驹”号和“伊吹”号直到战败才完成; “鞍马”号、“云龙”号以及随后的云龙改装航母都只是计划而没有建造。 因此,新一代舰载机上舰的计划全部破灭。
流星的困境直到1944年秋天才得到扭转,原本是陆地轰炸机的“银河”改造成夜间战斗机。 陆地轰炸机变得供不应求。 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没有大型航母可用了。 就这样,流星作为补充“银河”的陆地轰炸机,终于在1945年2月被日本海军采用。
量产的 11配备了1825马力的 12发动机。 最大的外观特点是倒海鸥翼型中单机:中单机简化了主翼与机身的一体化机构,减轻了飞机的重量; 倒置海鸥翼型搭配中单翼,缩短主起落架长度,减轻重量,提高强度。 航空母舰起降所需。
虽然流星号具有一定的航母起降能力,但仅在横须贺海军航空队的“云龙”号航母上进行过火箭助飞试验; 实战中,曾部署在陆地基地,从未部署在航母上。 。
由于爱知飞机工厂被美军战略轰炸和1944年12月7日东南海地震摧毁,直到日本战败为止,只生产了114艘流星舰,其中包括原型机:
• 9 架 B7A1 原型机,配备 -1 发动机
• 105 架 B7A2 -11 量产飞机,其中包括一架配备 2,000 马力 Yuji II-III 发动机的测试飞机。 最后25架量产飞机已转移至海军大村空军基地的第21海军航空兵工厂。
B7A3流星改装预计搭载2200马力的三菱H43发动机,目前仍处于设计阶段,从未成型。
出生在错误的时间
这一百多架流星攻击机有的被分配给横须贺海军航空队用于实验目的,有的被分配给第1001海军航空队配合执行空运任务。
下图为横须贺海军航空兵的流星攻击舰进行鱼雷投掷测试。
安装在机腹的91式鱼雷弹头涂成红色,代表练习弹。 91型鱼雷是日本海军唯一的航空鱼雷。
飞行中照片显示,鱼雷尾部螺旋桨处的弹体金属尾翼上粘有十字形木质稳定杆。 这种木制稳定翼用于保持鱼雷在空中坠落时的弹道稳定性,在击中水面时保护螺旋桨,以及在击中水面后与弹体脱离。
木质稳定器也设计成箱式,如下图1944年春天在海军丰桥空军基地训练时第752海军航空兵第256攻击中队的中岛B6N2天山12型攻击机。
流星舰攻击的正规实战力量只编成第五攻击飞行中队,总共约80架飞机。 船长是药师寺一夫少校。
该飞行队先后隶属于海军第131航空队(1944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基地组建,1945年3月改制为专职夜间作战“芙蓉部队”)和海军第752航空队(1942年11月由第一航空队改名)五月强制)。
转瞬即逝的流星
由于战争末期零部件和燃油短缺,加上美军舰载机群的不断空袭,攻击第五飞行大队的流星攻击机群和护航战斗机群的攻击率较差,无法以适当的规模和频率攻击逼近日本本土的美国。 海军的快速航母特遣部队进行了有效的常规攻击。 于是,流星舰攻击的实战就沦为特殊攻击。
1945年7月下旬开始,第5攻击飞行大队被命名为第7帝国空军。 7月25日、8月9日、8月13日和8月15日中午之前,流星攻击机群部署。 第80空军携带800公斤炸弹,对美军舰队进行了4次特殊神风特攻队攻击。
合成兵团原本是德川后期19世纪中后期长州藩组织的众多义勇军之一,除封建士绅组成的正规军外,由封建士族以外的人组成。绅。 他们促成了皇帝的垮台。 。
其中,8月15日中午之前,在裕仁天皇广播最终战令前一小时出发的第7师团第4流星师第1师团,由绳田润二和中内利一驾驶。 流星11型从木更津海军空军基地起飞,对房总半岛海域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10)发起特攻,成为海军官方记录中的“最后一次特攻”(最后一次特攻机),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的最后一架特攻机。
在该区域的队伍中,只有本国小濑上尉和山本功中尉驾驶的一号机,由于主起落架故障无法收起,在起飞后返航。 此外,第七禁卫队在四次特殊攻击中损失了15名流星攻击者和30名乘员,但结果未知。
流星燃烧殆尽
战后,驻日美军接收了四架流星,其中一架以拆卸状态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2014年2月23日,日本民间组织“熊本战争遗迹研究会”在熊本县八代市的一处住宅内发现了一架二战军用飞机的挡风玻璃。 据信这是战争期间制造的25架“流星”的最终数量。 生产机身的第21海军航空兵工厂(长崎县大村市)是战后由三洋飞机第八代工厂的人员提供零件而保存下来的机身的一部分。
经过仔细对比考察,确认是“流星”最终量产的防风器。 这也被认为是日本现存的唯一的“流星”身体部位,目前收藏于熊本县八代市博物馆。
额外:水平尾部的条纹
相信很多人经常注意到日本海军军机水平尾翼上的条纹油漆。 这是日本海军舰载机后座旋转机枪常见的偏转角测量线。
偏转角测量线允许后座机枪手/导航员将十字准线瞄准特定角度(线),然后在飞机进行一系列转弯后根据程序测量偏转角。
因此,在没有特定高度的风速风向预报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计算出飞机航向与真实航迹之间大气风向造成的偏差角度。
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攻略:第四章归真4-5八回合图文通关教学[多图],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怎么样八回合内通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