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十年前我大一的情景。
201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在电脑前,看到有人在和妈妈的聊天框中打字,然后屏幕上突然跳出两个字:“没有”。 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我走到路口去网吧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感觉,我的生活似乎刚刚改变了。 由于我没能考上北京大学,所以我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学校为我提供了2万元的入学奖学金。
在高考地狱的河南,通过推荐考上科大也算不错了。 况且高三的时候我也没有勇气去学习准备高考。 我安慰自己,当初从浙江大学选择科大的原因是——我需要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 让自己不落后的地方。 是的,当我选择清北以外学校的目标时,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如果能考上清北,那就最好了。 如果没有的话,为了不落后去清北的同学太多,我需要一个不那么累的学校。 现在想来,不只是高中时期的奋斗惯性没有消退,似乎还有些愤怒的成分,想要惩罚自己没能进入清北。
总之,推荐的日子里,推荐群里的各个高手都开始带领大家刷吉米诺维奇了。 甚至还有一位学长已经成为了校友,每周都会在群里布置作业、跟踪进度。 我坚持了两周,但离开学校后懒惰很快蔓延开来。 我还是进入了艾泽拉斯,成为了一名触手剑的武器战士,DPS在组内名列前茅。 没想到入学后数学分析很快让我有了一些色彩。
进了学校,我还是觉得专科好先进,课程设置也和其他院系不一样。 他们研究微积分,我们研究数学分析。 他们学大学物理,我们学刘斌教授的新物理课本。 我们甚至还学过化学。 全部都是强制性的。 我大一的时候非常努力。 每天晚上我都会主动自学。 除了作业之外,我还学习了数学分析练习。 我想像高中时那样通过熟练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好成绩。 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数分数确实是我花时间最多的课,但成绩连80分都没有。 化学原理也很差,好像不到75分。作为物理竞赛推荐生,我唯一的专业物理,在刘斌老师的期末考试中连90分都没有。 整个大一,我的最高分好像就是C语言? 我记得是89分什么的。
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3.0左右的绩点,在大师中简直是难以言表。 但当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那就是思想课的论文。 当时宿舍有个同学在网上查了各种东西,拼凑出一篇论文提交了。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觉得用我的真情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现实是,我的同学考了85分,而我只考了72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一直以为,只要我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努力之所以得到回报,是因为一切很可能都在我智商的可控范围之内。 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我就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试图去验证这一切。 我想我的智商可能已经不够了。 我还是很努力的拿了两分触手剑,然后又用80分拿了两分。 优异的成绩告诉我,我确实不擅长。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学过任何课程。 相反,我在选课上花了不少心思。 尽量选择水班,选择分数高的老师。 你在课堂上永远不会好好做作业,只能依靠考试前一两周痛苦的复习。 我直接将课程安排与物理学院对接,将专科特设的课程全部替换为物理学院的主要课程。 就这样,我的绩点逐渐攀升到了3.5,终于拿到了博士offer。
回想当时的我是多么的绝望,因为我自认为擅长的考试已经达到了极限,无论我如何努力,我还是站在原地。 同时我发现我身边有很多才华横溢、面目全非的人。 我真的觉得有些人真的很擅长考试……科大的氛围就像是,绩点确实是大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表明,即使在通过爱好和俱乐部认识的朋友中,也几乎不可能找到那些根本不重视成绩的人。 我想在其他大学可能会有人真的对成绩嗤之以鼻,但在科大,如果你成绩分高,几乎每个人都会真诚地给你三分致敬。 就像虚伪是邪恶对善良的最后贡品一样,任何一个渣男都会敬畏地称呼某个等级分高手为“X神”,这足以说明有多少人认识到等级分的重要性。 我想这就是很多人感到绝望的原因。
幸运的是,后来我在科大认识了一些其他组织,并找到了其他我喜欢做的事情。 不然的话,这种绝望恐怕真的很难摆脱。
顺便说一句,当我大三成绩逐渐提高,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开悟时,我尝试重新学习一些点,希望为自己报仇,而不是为名誉而战。 结果我重考只得了84分。 嗯,85分是我无法达到的彼岸,还有什么比这更绝望的呢?
标题:触手剑 为什么我感觉中科大周围的人总是感觉有点绝望呢?
链接:https://izhangwan.com/news/gl/1503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