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两岸歌剧交流论坛上,我偶然认识了台湾大学戏剧系教授、台湾“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琪。 采访中,我例行询问王安琪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大陆戏曲、参与两岸交流的。 没想到,我却问出了一段长达40多年的“窃听史”。
今年7月,“国光剧团”版《杨家女将》在台湾上演。 图为王安琪(左)与饰演穆桂英的黄诗雅。王安琪祈祷图片
一般认为,京剧传入台湾始于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 台湾省长刘铭传在为母亲庆祝生日时,特意邀请北京京剧团来台演出。 到了20世纪初,上海、福州的剧团每年都会到台湾城镇巡演,演出数月之久。 京剧逐渐被台湾民众所熟知和喜爱。
1949年海峡两岸因政治原因分开,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1992年,上海昆剧团成为第一个到台湾演出的大陆剧团。 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中断了40多年。
王安琪的母亲是苏州人,也是一位戏剧迷。 她小时候住在天津。 作为一名记者,她到后台采访著名的京剧演员。 她还拥有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的签名照。 那张照片随王安琪母亲来到台湾,可惜毁于一场大火。
王安琪1955年出生于台北,受母亲影响,自幼喜爱听戏。 母女聊天时经常提到歌剧。 她说,当时台湾的戏份屈指可数,她和妈妈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部戏,但她还是觉得不够; 结果女王谷,她就去“偷听”。
当时,台湾当局在1949年后禁止从大陆引进新剧目,而大陆的“戏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量新剧目、新人物、新口音不断涌现。
海峡两岸看似“隔绝”,却经不起台湾剧迷的孜孜追捧,新声音、新剧目偷偷“走私”两岸。
通过广播,戏迷有时可以收听到内地的戏曲节目。 “收音机里的噪音很大,很不清楚,而且断断续续。但我还是听到了一些著名演员和一些新剧,我很兴奋。” 王安琪说,比如杨秋玲、王静华主演的《杨门女将》电影录制中,饰演“采药老人”的毕英奇,歌喉特别好听。 我一直记住他的名字,并一遍又一遍地听。 “即使是配角,也是一生的爱人。”
还有不少专业演员和剧迷通过香港朋友偷偷将1949年后新剧的录音和唱片带到台湾。 当时,台湾两家知名歌剧唱片店“皇后”和“鸣凤”承担了半公开销售“违禁品”的“重任”。
图为“国光剧团”演出《堂上春草》时王安琪(左一)与内地著名京剧编剧范俊红(中)的妹妹。 《堂上春草》是范军宏、邹一清改编的京剧。 王安琪说,他“无意中听到”了范先生编的这部剧,然后“国光”表演该剧时,看到范先生的妹妹拄着拐杖在看,所以就有了这张合影。王安的祈祷图
为了愚弄审查人员,唱片店在包装上做了一点“伪装”。 王安琪后来撰文回忆,唱片店先是对剧名稍作改动,有时将剧名改成剧中的主角或关键场景。 比如《杨家女将》改名为《葫芦谷》,《桃花扇》改名为《李香君》,《李惠娘》改名为《红梅阁》。 这些戏剧都以古代为背景。 仅凭剧名,当局无法区分老剧和新剧。 热心的戏剧迷对歌剧的认知有着敏锐的眼光。 一旦他们发现一部剧目,他们就会在粉丝中口口相传,新剧目唱片立即畅销。
歌剧演员也要接受审查。 张俊秋、马连良等著名演员都是在台湾注册的所谓“土匪演员”。 唱片店无法直接打印演员的名字,于是他将其改为“某派”。 王安琪开玩笑说,当时赵燕霞、李玉如、童志玲、杜锦芳等后起之秀,都早被台湾唱片店老板“册封”为赵牌、李牌、童牌、杜牌。在。
正因为如此,只看姓氏的台湾剧迷根本搞不清“杜派”到底是“杜景芳”还是“杜景芳”。 来自香港和美国的偶尔的碎片信息极其珍贵。 1981年,王安琪从海外购买了《中国戏曲民间艺术词典》,学会了《杜金芳》的正确写法。
台湾的专业歌剧演员也顺着声音线索,将一些半写半猜的新剧搬上了舞台。 你可以摸清演唱风格,只能表达你听不清楚的歌词,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看不到的肢体动作和舞步,但你也可以创作出很多好的作品。 1963年、1964年新剧《红梅亭》、《玉簪记》在台湾演出时,多次演出,轰动一时。 “黄牛党”如此猖獗,需要警察力量。 王安琪笑称,当剧团被问到“戏剧是谁教的”时,他们回答“卢老师”、“录音机教的!”
图为“偷听”时代的台剧迷送给她的王安琪整理的大陆戏曲节目目录。王安祈福图片
20世纪80年代后,录像带变得越来越流行。 这个听了很多年的角色,终于可以看到他的真面目了。 王安琪表示,当时台湾剧迷偷偷“走私”的大陆录像带极其模糊、扭曲。 播放过程中,画面经常会停顿三分钟,大家都屏息等待。 等待三分钟后,再次弹出屏幕,三分钟后再次没有屏幕。
”但是就这样,我看到了李少春的《野猪林》,有一段时间没有了,演员整个脸都扭曲成这样,那样扭曲了。所以我对李少春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嘴是歪的。 ” 王安琪笑道。 说:“但看这些听过但没看过的剧目,我们却充满了兴奋和敬意。”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两岸艺术文化交流逐渐重启。 从1992年底开始,上海昆剧团、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团相继来台演出,掀起“大陆热”。 大陆剧团意外发现,台湾观众的戏曲素养如此之高,一度有“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的说法。 王安琪回忆,杜锦芳1993年来台湾时,表演了台湾观众“熟悉”的《白蛇传》。 《逃离金山寺》一出,观众席上就传来了一个声音——“这里是杜派!”
图为《中国戏剧》1993年第7期关于北京京剧院、中国京剧院赴台湾盛大演出的报道(片段)。
王安琪说,当他去中国京剧院看演出时,“我非常激动、感动,看的时候泪流满面,连隐形眼镜都掉了出来”。
“可是当我看到采药的老人不是毕英奇时,我为什么到处问毕英奇呢?他们告诉我他早就去世了,我很难过,后来想起来还是很难过。” ”。 王安琪给我讲了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说到这里,眼泪又涌了出来。 “我想,一个我从声音到形象迷恋了一辈子的人,还没来得及见到他,就已经去世了这么久。”
如今,王安琪已经65岁了。 交流开放以来,她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戏剧界,热心参与歌剧交流,与大陆同行合作创作戏剧。 她表示,大陆戏曲传承生生不息,著名演员无数,而台湾戏曲善于突破传统、创新,演员综合能力很强。 同一种表演艺术必须互相交流、互相观察、互相启发。 没有深广的修炼,必然会陷入疲惫。
但她也表示,现在终于等到了正式的交流,她感到了掩饰不住的孤独和沧桑。 海峡两岸的观剧热度今非昔比,也少有新作品能与过往里程碑式的佳作相媲美。 回顾40多年的“窃听”、“走私”历史,我感到有一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气势。
近年来,王安琪创作了许多实验性的新剧目:根据张爱玲小说《王有道休妻》改编的新京剧《金锁记》,改编自老剧目《御碑亭》。一个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上个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故事。 与“世纪剧场”的邂逅……她说昆剧不能永远是《牡丹亭》,每一代人都要有自己的创作。
戏曲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珍惜的传统艺术,希望它能够继续留在两岸人民和戏曲艺术家心中,长久保鲜。
标题:女王谷 海峡彼岸“窃听”,两岸交流开启前的剧集《秘密通讯史》
链接:https://izhangwan.com/news/gl/14822.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