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山宝库 《千面》梵净山
从贵阳乘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铜仁市区。 然后乘坐旅游班车一个小时到达梵净山脚下,一睹梵净山神奇美丽的景色。
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风雨雨,梵净山的“身世”注定不平凡。 面积约567平方公里,栖息着野生动植物7154种。 作为西南千年佛教名山,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叠加形成的“佛光”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蘑菇石、红云金顶、释迦宫、太子石、珙桐、红豆杉、钟萼树、水绿树、贵州金丝猴、白冠长尾雉、娃娃鱼、云豹……众所周知作为“天下名山之祖”的梵净山,有着令人向往的“千面”。 近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准贵州省启动创建“梵净山国家公园”,这意味着身披重重光环的梵净山必将变得更加耀眼。
经历了许多沧桑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 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最高峰。
据资料记载,构成梵净山的主要地层是梵净山群,形成于距今8.7亿至8.35亿年前。 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第四纪早期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使梵净山拔地而起。 在八亿多年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梵净山历经沧桑,保存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
“天下名山,九州巨镇,十方净土,皆姓福田……”梵净山上的诏书碑,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奉旨所建。 位于新金顶西北800米处的老金顶。 滴水岩下,坐北朝南,这里海拔2270米,前有险谷,后有悬崖峭壁。 该碑为古牌坊式,高2.9米,额上刻有“御赐”四字,故称御碑。 该碑于1982年2月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碑记述了梵净山的地形地貌、风景名胜、历史传说以及佛教的沿革。 碑文称梵净山为“天下名山之祖”,“上穹连天,下厚居”。 名扬南京、北京,轰动当地十三省,吸引王公大臣、百姓。 人们前来朝拜的“天堂宫”。
头顶上烈日当空,风在吹,雨在倾盆,雪花在飞舞。 在山顶,四个季节可能轮流交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梵净山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看到它。 只能祈求风调雨顺,否则就像半遮半掩的琵琶。
凡是来到梵净山的人都会被“蘑菇石”独特的造型所吸引。 “蘑菇石”,顾名思义,是一种像蘑菇一样的石头,有两层,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乍一看,就像两块石头叠得参差不齐,快要倒塌。 因为它矗立在悬崖边上,所以更让人感觉险峻、凶险。 游客们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贵州师范大学岩溶研究所教授任晓东表示,岩溶地貌是贵州比较独特的环境,其显着特征是石灰岩和溶洞。 但梵净山不同。 它是一种变质岩山地地貌,比喀斯特地貌还要古老。
通过无人机镜头“看”梵净山,观者的眼里充满了时光,心里充满了惊叹。 除了“蘑菇石”之外,“万卷经”也令人惊叹。 层层“石经”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仿佛在等待游客翻阅风雨留下的往事岁月。
还有“红云金顶”,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红云金顶”石峰高94米,高耸险峻,犹如一根巨大石柱拔地而起; 下临深谷,百里外望,如玉笋直插云天; 顶部常有云雾,反射阳光。 其下云彩绚丽绚丽,故人们称其为“红云金顶”,与“吉祥金顶”的声音相似。 “红云金顶”那座高大的石峰上,有一条巨大的裂缝,从上而下将金峰劈成两半。 上半部分一分为二,两端由天桥连接。
“我的家乡梵净山,红云金顶直入云端,云梯距天千步,风雨吹千年;我的家乡梵净山,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山峦叠翠,溪流万千,武陵源远,山峦叠嶂,雾气缭绕……”通过美妙的音乐,梵净山给人无限遐想。
7,100多种动植物基因库
无论乘坐缆车还是拾阶而上,迎接你的都是绿意盎然。 “鸟鸣山更清”。 动物“生产生活”的声音衬托着山间的宁静,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生命共同体”。 据调查,梵净山现有野生动植物7154种,其中植物4394种蘑菇山宝库,动物2760种。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及以上的植物有49种,动物有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7种。 ,有38种动物,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栖息地。
2018年7月,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会议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珍贵栖息地,是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地球上唯一的黔金丝猴和山药栖息地。梵净杉,水绿林。 它是亚洲重要的保护区,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新成员。
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该地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利用红外摄像机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长期观测。 贵州金丝猴、藏酋、毛冠鹿、羚羊、麂、野猪、锦鸡等野生动物纷纷来到红外相机前“报到”。 一大群贵州金丝猴在孙悟空的带领下“进军”。 可爱的小猴子在妈妈怀里撒娇。 “藏族酋长猴家族”在溪水中洗澡、嬉戏。 豹猫在红外摄像头前左闪右闪。
据记载,20世纪初,一位英国传教士沿着一条野路进入了梵净山不为人知的原始森林。 原来,传教士曾经发现过一块毛皮。 虽然皮毛不完整,但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其特征:肩部有明显的白斑,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四肢内侧金黄色,长有一条长长的毛。长长的尾巴远远超出了身体的长度。 传教士根据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经验判断,这可能是一种尚未被动物学发现的灵长类哺乳动物。 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动物学专家还从未在贵州见过活的金丝猴。
贵州金丝猴有着引人注目的“蓝脸”,被动物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 1988年,中美有关机构联合对贵州金丝猴进行了种群调查和行为研究。 到1992年,一批数据公布。 当时,贵州金丝猴的数量不超过750只。贵州林业部门在2021年进行了调查,相关数据尚未正式发布。
梵净山是“动物王国”、“植物宝库”。 春夏交汇之际,梵净山鸽子花盛开。 远远望去,它们就像一群群有组织地翩翩起舞的蝴蝶; 仔细一看,它们就像排列整齐的鸽子,在微风中摇头晃脑。 鸽子花是当地人的称呼。 事实上,它是珍稀植物珙桐的花。 珙桐是一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孑遗植物。 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
《武陵之源》倡导共生
自北宋以来,梵净山就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奇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佛教兴盛的基础,成为僧侣们向往的“梵天净土”。 “梵净山”也由此得名。 唐代以前,梵净山被称为“三谷”、“辰山”、“四琼山”。 明代以后,称为“梵净山”,“梵净”意为“佛教净土世界”。
梵净山的盛名和发展源于佛教。 周边地区的四大庵和四十八尺寺的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佛教古寺”的佛教地位,是中国五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一座。 弥勒菩萨道场和佛教文化给青翠的梵净山抹上了庄严而神奇的色彩。
无论是周边县城、城镇修建的宗教文化遗址,还是梵净山崇山峻岭上修建的寺院、寺院、石碑,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对人类价值的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共生。
如今的梵净山,山里山外的人们共同努力维护着“武陵之源”。 为加强生态保护,近年来,梵净山周边乡镇的生态护林员有序“引进”,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守护者”。 同时,一些不利于保护区生态建设的采矿开发项目被撤回,让这些梵天净土受到了世人更多的关注。
在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太平镇,8个村的村民饮用梵净山的水。 村民杨文桥是一名生态护林员。 他负责巡逻的区域属于梵净山核心区域,防火、防盗、防渔。 在太平镇,像杨文桥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128人。 除了生态护林员“进山”,当地村民也有强烈的植树意识。 为了鼓励村民植树,只要自己种植的树苗成活率达到85%,每亩就会得到300元的奖励。
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选择“进去”,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果断退出。 从严肃处理高尔夫球场,到全面查处国家保护区非法采矿行为,一些所谓的旅游开发和特色产业项目已经退出梵净山。
如今的梵净山,自然、生态、文化相得益彰,处处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记者王军)
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攻略:第四章归真4-5八回合图文通关教学[多图],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怎么样八回合内通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