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日 方晓日 竹云文化| 五朝七进士,翰林父子——王敬明一家
▲见证王敬明家族兴衰的朱云峰▲
”
王敬明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著名宰相王旦的侄子王选。 他们属于著名的三槐堂支系,也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王选由北迁南,定居昆山。 他被视为王敬明家族的始祖。 明朝洪武年间,王选后裔王奋与弟王应熙联姻嘉定卢氏,后迁居嘉定县第六都界山墩(今属马陆镇),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界山公。
王粉酒传给王太极。 从王太极到八世孙王陶增,历经十代、近三百年,王氏逐渐成为一个文化世家。 不仅在嘉定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明清时期也算得上是江南望族之一。 ,更不用说付出太多了。
无论有进士还是贡生,进士多达七人,其中包括王太极及其孙王维、王恪,曾孙王景明,玄孙王元龄、王元训,还有后来的孙子王金祖。 其中,王敬明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到翰林院撰修、修书。 父亲王维,翰林院进士。 他可谓是“五朝七进士,翰林院父子”。 嘉定姓氏之盛行,在明清时期是无与伦比的。
”
王太极:一生隐居的进士
王太极(1599—1675),字内三,字彦村。 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处事冷静成熟。 明崇祯三年(1630年),32岁的王太极参加江南乡试,考中。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太极与同县人黄春耀同赴北京应试,均考中进士。 这一年,他四十五岁了。 按照惯例,学者通过进士考试后就可以被授予官职。 但此时的明朝正因内忧外患而陷入动乱。 经与王太极、黄春耀商量,决定乱世不再为官,回家乡隐居读书。
次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不久,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清朝。 明氏辅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 王太极了解当时的情况后,写信给黄春瑶,提出一起隐居的计划。 黄春耀非常同意王太极的想法,并在回信中说道:“到了城市,住在乡村,你的名字不能隐藏,但你可以得到你的全身。婚丧嫁娶,你都可以得到你的名字。”穿深衣,戴宽巾为礼,终生封为前秀才,这事与州县无关,永远不挨饿就可以了。”
顺治二年(1645年),黄春耀升任“嘉定回剿义使”首领,不能隐居。 他最终在抗清斗争中为国捐躯。 事实上,在清军来到嘉定之前,王太极父子王林如就积极组织农村士兵,号称王家庄兵,勤奋演练,保国卫民,后来成为对抗清军的得力力量。 王太极本人也参加了嘉定城保卫战。 不同的是,城破之后,黄春瑶选择了死亡,而王太极则选择了隐居方晓日,坚守自己的野心。 此后,王太极远离城市长达三十多年。 他在乡村读书、务农,不与清廷合作。 御史多次登门劝他入仕,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在《蜀槐》诗中写道:“余生为晋朝读书人,死为晋朝遗民”。 这是他灵魂的真实写照。
嘉定城东,王氏有自己的花园、寿宴堂、东皋致园。 后者风景尤其美丽,有药田、荷花沼、桂花、孤松、冬梅、薄竹等景色,成为王太极及其家族的象征。 是诗友、文友举行酒会、诗歌聚会的主要场所。 出席者都是时下名人,如太仓著名诗人吴梅村、陈虎,以及县名人赵洪范、张洪潘、苏震、苏源、卢元甫等。 这就是嘉定文学。 历史上著名的“东高雅集”。
太仓人吴梅村与王太极相识已久。 他们同年乡试,相识甚密。 王太极考中进士后,回到昆山重建先祖王宝的祠堂。 五梅村特为他撰写了《重修王文仪祠》,还《同年赠嘉定王进士三四首》,是为祝贺王太极七十寿辰而写的。 诗中将王太极比作汉魏时期的隐士焦宪,对他轻松悠闲的隐居生活表示敬佩和向往。
虽然隐居乡村,王太极并没有完全脱离世俗,仍然保持着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 顺治初年,嘉定县令在嘉定协商税粮数额时,为了中饱私囊,故意增加税收数额,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王太极与嘉定县令发生激烈争执。 县令无言以对,无话可说,就派人偷偷给王太极送去银币,但王太极拒绝了。 有一次,王太极梦见一位神人对他说:如果你敢于为民而奋斗,积德行善,就会有一个有大功绩的曾孙。 第二天早上醒来,果然,孙儿媳妇生下了儿子王敬明,后来考试得了第一名。
王太极痴迷于诗歌。 他精选汉魏古今诗词80卷,编成《历代诗集》(又称《诗选》)。 王太极非常珍视这部诗集。 他效仿唐代贾岛的故事,每逢除夕夜都会用美酒祭祀。
清末诗人匡周易非常欣赏王太极的人品和诗词。 他在《会风辞话》第五卷中说:“内三先生是一个深爱的人,所以应该能够表达爱。” 他还认为“《浪淘沙》最后三句“从无情到感伤,用怨言和温柔的言语”,相信是一篇妙笔。
古代,高官去世后,朝廷会根据其品行制定谥号。 王太极虽然是进士,但他一生从未涉足过官场,自然无法享受到这一殊荣。 但在嘉定士林,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都一致认为他“道德极强,始终如一,可以说是贞洁的;学习行为端正,为世人为师,所以可以称为贤。”谥曰“真贤先生”。 著名理学家卢龙启一直很欣赏王太极的气节和学识。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被任命为嘉定县令,但王太极刚刚去世。 卢龙琪对未能见到他深感遗憾,并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 里面有一句话。 是这样说的:“君子之名,可追史史;君子之行,可溯白玉;君子之文,可藏于名山;君子之赞,可鉴之”。君子可以祭天府。”
王太极有三个儿子。 长子王林如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当选,次子王季如于顺治八年(1651年)当选。 王继儒有六个儿子。 长子王维,支系世代人才辈出。 这是皇室最集中的分支。 王氏七进士中有五人出身于此,即王维本人、其子王敬明、孙子王元龄、王元训、曾孙王金祖。
王伟:五朵云组成了太阳,第一朵已经落山了。
王维(1646年—1719年),字福印,字叔白,字步亭,王继儒长子。 他很有才华,十六岁就成为一名秀才。 然而他在考场上奋斗了三十四年,直到五十一岁才考中。 又过了十六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 王维在殿试中的成绩本来是倒数第四,但康熙皇帝早就听说王维的才华,被他毕生致力于科举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在后来的长春园重修中特意除掉了他。 -考试。 名列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
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长子王景明在高中就获得了状元,并被授予国子监编纂奖。 父子二人不到两年就晋升为翰林,都是国子监的高官。 这是无与伦比的荣誉。 一时间,成为朝野双方的佳话。 眼看着王家在官场上后继有人,年过七旬的王维脱下旧官服,毅然辞职回家,与友人喝酒赋诗,安享晚年。
王维晚年的进士身份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夏天,康熙帝率王公大臣到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纳凉,王敬明也在其中。 有一天,康熙皇帝问王敬明:你的父母还健在吗? 王敬明回答:他们都还活着,都很好。 康熙接着说:你的父母还活着,是你的福气。 他们能活多久? 王敬明回答:父母双方同龄,七十四岁。 康熙非常高兴。 他写下了“祈念堂”三个字,并命人刻了一块牌匾,送给王家。 当时嘉定城内府邸众多,名人题写的匾额不计其数,但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却只有这一块。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同年,王维在家乡去世。
王维是一个才华横溢、机敏的人。 他年轻时就在文坛小有名气。 他是大学者陆元甫的得意门生。 他还受到伟大诗人吴伟业的指导。 与张云章、王度、张僧祯、李胜智合称为“齐城八子”。
王维晚年迁居嘉定东城,买下明代学者赵弘范的宅邸随友堂。 殿前有一块奇石,名叫朱云峰,造型奇特,雕刻精美。 相传是花石岗的旧片。 赵弘范在云南做官时得到的,经海路千里运输到嘉定。 王维爱石爱屋,遂将遂佑堂改名为祝云堂。
王维有四个儿子,王敬明、王福明、王公明、王思渠。
王敬明:康熙皇帝亲授的第一儒
王景明(1668年—1721年),字丹斯、丹石,又号惟言、惟贤,又分任武庄、玉溪生。 与苏蕙同生,博览群书,文章飘逸洒脱,尤工诗词。 其诗清静淡雅,宁静祥和。 它们既深深植根于田园诗的三昧,又充满佛理和禅趣。 比如《词工词》中的三首诗:
它可以浓密也可以稀疏,而且不需要浇水或锄地。
雨多阳光少也没关系,任凭风吹雨打。
有一个很好的绿色毛茸茸的巢,但是有很多叶子被绿色的虫子吃掉了。
被侵蚀的叶子发生了许多变化,变成了彩翅蛾。
孩子们的愤怒破坏了绿云的芬芳,等待着捕捉所有的毛毛虫。
我急切地呼唤男孩休息一下,把它们都抓起来,欣赏一下荒野里的所有苔藓、纸张和海豹。
王敬明擅长书法,尤其是小楷书,点画精美,绘画色彩绚丽。 王元琪看到他画的山水画,颇感惊讶。 他以为董其昌复活了,就收他为弟子。 并在宋元名家中指导他,使他成为四王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雍容有神,书卷之气渗透于纸墨之中。 世人视其为稀世珍宝,争相收藏。
王敬明早年以进士身份进入国子监学习。 其工法效仿归有光,博大而精。 然而,他在乡试中屡屡落榜。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圣帝南巡,王景明在乌江路中迎栾献诗画。 康熙帝看到后,对他颇为青睐,并对时任户部尚书王元琪说:“你家有这样的人,为何不早告诉他呢?” 于是被召任职于长春园,后又任武英宫编修。 官方的。 六年后,按照规定,他可以被释放为县令。 但王敬明一生自尊心很高,不肯屈服,一心要生在科家。 同年,康熙皇帝迎来了六十大寿。 他专门开设恩科来招揽人才。 这一年,王敬明顺利通过顺天乡试和春秋联试,并获得殿试第一名,一举成为科状元、状元第一。嘉定科举史上的一位学者。 康熙皇帝召见新进士时,自豪地对身边的大臣说:“王景明久居内廷,是我亲自教导的。” 他特意给了他一座京城第一进士府。
成为状元后,王敬明照常担任翰林院编修,参与《万寿礼》的编写。 康熙皇帝对王敬明评价很高,经常称他为“内人”,意思是自己的一员。 为了日后重用王敬明,特意安排他担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年试的副考官和五十六年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康熙年(1717年)帮助他积累了人气和成就。 王敬明行事秉公,清正廉洁,只选当时最有才华的人,没有辜负康熙帝的恩德。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父亲去世。 王敬明回到家乡守护皇位。 因悲痛过度而病倒,不久又回到泉台,时年五十四岁。 其妻为翰林学士孙志弥之女,育有一子王元升,后任崇安知县、南翔陆廷灿女婿。 孙家和卢家也是十里氏的人。 这从嘉定大家族互相扶持、互相联姻就可见一斑。
王敬明之弟王福明(1672-1754),名乙思,别号如斋、公生。 现藏于嘉定文庙碑廊的《金素道士石刻(古英)像》和《倪云林像合墓碑刻》均为王福明旧藏。
王福明长子王元龄,字先杰,字推安,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 他的仕途生涯平淡无奇,比较顺利。 初任福建司主事、推荐人外郎。 乾隆七年(1742年),升任浙江兖州府玉环同知。 玉环沿海地区曾受到众多海盗的困扰。 王元龄一上任,就谋划擒拿土匪,政坛大权。 乾隆十三年(1748年),母亲病逝,丁佑返乡。 傅缺任山西太原太守同治,重建唐叔虞庙(即晋庙)。 不久,出任汾州知府,铲除贪污腐败,深受上级器重。 汾州人民勤劳节俭。 王元龄依俗施政,为政宽厚,与民息息,不贸然搞大工程。
王元勋:王孙之师
王元勋(1728年—1807年),原名秀峰,后号叔华,别号东明,又号冲城子,后号一蒲居士,王敬明之侄,王思渠三子。
国家兴衰,家庭兴衰。 等到传给王元勋的父亲王思渠时,他的家财已经一落千丈,才华凋零,处境十分艰难。 王元勋虽然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恢复了家族声誉,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 他家道中落,缺乏经济来源。 为了筹措读书和考试的经费,王元勋无奈将祖宅朱云堂卖给了周家。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元勋考中顺天乡试。 他已经五十岁了。 幸好第二年他考中了,终于能见月光了。 不久,到江苏徐州府任教授。
王元勋在徐州府任教授期间,不仅负责全州的文教事务,还协助上级进行探灾、救灾、捕蝗等工作。 他忠实履行职责,身心疲惫。 他奉命夜间视察沛县太行堤。 吴时,堤决堤。 王元勋当机立断,迅速调集船只救援落水人员。 许多人幸存下来。 他学识渊博,有说服力,在育人方面颇有建树。 他手下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学生。 在未晋级之前,他经常出入太子家族,教导太子孙子。 受聘到曲阜孔府,师授第七十二代彦圣公孔宪培。 他还受到首席助理阿贵的招待,并监督他的两个孙子那彦成和那彦宝。 后分别任直隶总督、成都将军。 此外,其弟子中著名的还有保山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殷弘景,其弟孝廉方正殷宏伟,清河进士张士林等。十八年间,他在徐州府任教授。之后,他的工作表现更加出色,屡获朝廷嘉奖。 据说他“为善道士,授经甚多。人才培养诚恳诚恳;讲授详细详实”。 ,文一治之余研究”。
王元勋不仅以诗闻名,而且为人善良,十分珍惜名誉。 为了参加考试,他往返京城二十余年。 虽然他见过很多达官贵人,但他从来没有请他们帮助他考试。 中进士那年,王元勋在他的第一助教阿贵家中担任教职,而阿贵恰好是该科的主考官。 这个时候,如果元勋将自己的文章内容透露给阿桂,并请他在批改的时候多多关照,那对他来说绝对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阿贵始终不知道哪张试卷是元寻写的,这意味着他不愿意通过这一招来获得名声。 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宾主都是难得的圣贤。
王元勋的长子王树祖和次子王金祖也是当务之急。
次子王金祖,字彬之,字云甫。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他通过顺天乡试,四年后中进士。 任湖北省黄梅县县令,后调河南省西平县。 他生性善良,孝顺,在家为官。 他十分思念父亲,便将父亲接至西平任职,日夜侍奉。 父亲去世,他回到家乡守制三年。 后任黄梅县令,迁孝感、市南县。
王金祖所到之处尽显爱心。 他爱他的父亲和长辈,爱他的学者,甚至体恤狱中的囚犯。 他不会轻易鞭打囚犯,除非他们罪有应得。 在他担任黄梅县县令期间,县里的一位大绅士与一位学者因矛盾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大绅士的仆人代表他的主人出庭。 他欺凌他人,极其凶猛,大声喧哗,试图用自己的好色之力制服王金祖,在官司中取得优势。 金祖不惧权势,对朝中凶仆用杖,最终判书生打赢官司,从而与大绅士结下了恩怨。 士绅们利用自己的关系,适得其反,金祖很快就辞职了。
在孝感期间,他与当地学者一起整理文献。 嘉庆十六年(1811年)完成康熙《孝感县志》增补并刻刊。 该书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王敬明人民街住宅▲
▼
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攻略:第四章归真4-5八回合图文通关教学[多图],天地劫幽城再临归真4-5怎么样八回合内通
2024-04-24